转自: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 尹丽梅 张硕 北京报道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的融合发展时代正在拉开序幕。眼下,以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为代表的多条产业链,在技术、零部件供应、场景应用等方面出现大量“交叉”,催生出“聚合智能”这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汽车产业链企业加码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赛道的信号愈发强烈。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以来,已有5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公布“造人”“起飞”等最新规划,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作为聚合智能产业“三大件”,本质上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的特征,需打破单一产业思维,以“聚合”理念推动协同发展。业内普遍认为,智能汽车供应链可以迁移“复用”到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赛道,实现产业链共用,以更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运用和降本。
“通过并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龙头企业奥特佳(002239.SZ),我们这个过去做汽车的企业,今后也可以向机器人和低空产业赛道发展。”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陈华军近期在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上告诉记者,其所在的投资集团通过并购汽车轻量化底盘龙头企业航特装备(股票代码:874477),正在将后者的业务从聚焦航天装备,延伸到汽车轻量化底盘业务上来。与此同时,集团也在将航天领域的制动技术、刹车系统应用到汽车上来,两大产业呈现出聚合发展的趋势。此外,该投资集团依托航特装备,成立了相关聚焦低空飞行器的科技公司,目前已开展无人机巡检以及低空文旅产业等业务,探索“低空装备+智能应用”的跨界整合。
已渐成融合之势
日前,电动汽车龙头企业特斯拉宣布,其正在努力扩大人形机器人的规模,计划在2025年年底推出第三代,并在 2026年开始量产。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预计,2030年前将年产100万台人形机器人。此前,马斯克还在社交平台上宣称,未来特斯拉约80%的价值来自Optimus机器人。这是汽车产业链企业进军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领域的一个缩影。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过去相对独立的技术,在新一轮创新中正呈现出明显的融合趋势。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各自发展的边界。我们观察到,由于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产业和技术之间存在着深度耦合的空间,因此采用聚合思维来布局和发展新兴产业,是一条更容易成功的路径。”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告诉记者,技术同源使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出行产业有了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产业链可复用则是三者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
张永伟指出,一定意义上来讲,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都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终端产品。它们的产业链高度重合,共用环节大于个性化环节。其中,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超过了60%。在感知、计算、执行器件或部件、动力电池、通信、材料等产业链上,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三大产业的协同优势非常突出。
记者注意到,智能汽车供应商正在快速进入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譬如,汽车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也发布了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汽车操作系统企业“普华基础软件”正在打造符合DO178-BA级的操作系统和BSP软件。
这与智能汽车产业链成熟、市场内卷有关,为求得更大的经营空间,不少汽车产业中的企业正在向机器人、低空产业领域拓展,寻求第二曲线。
业内人士将人形机器人称作“站立起来的汽车”。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指出,过去两年中,机器人行业的人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早期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多来自机械和电机背景;而近一两年涌现的许多相关热门创业公司,其创始团队大多具有智能驾驶行业背景。
低空经济赛道的生态也将迎来重构。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助汽车产业链的聚合优势,能够显著降低飞行汽车的制造成本、提高效率。“基本上,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是10万元以内,没有理由一架飞行汽车的成本会达到1000万元。”曲小波认为,若能够有效地践行“聚合”思路,预计复合翼布局的双座或三座飞行汽车的价格可以控制在100万元以内;而针对四座或五座车型,其价格区间大致在100万至150万元。他强调,未来的量产车型绝不会像当前某些原型机那样高昂,并预估到2030年前后,飞行汽车将有望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真正步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
车百会披露的调研结果显示,汽车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环节,均可与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产业链深度衔接,供应链重合度达60%以上。以能源动力为例,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三电系统在三大产业中复用性较强,且在各自产业中均属于价值占比较高的核心零部件。
供应链有待进一步打通
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何时能像智能汽车一样,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市场的关注焦点。对于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的发展而言,制造成本高昂是普及的障碍之一。
“大家觉得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贵,是因为供应链没有打通,还没有用工业化的方式来为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提供支持降成本的制造体系。”在张永伟看来,聚合思维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由于三者产业链相通,将汽车感知领域的制造体系向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这两个新领域延伸,可推动硬件成本持续下降,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推动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我们习惯把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称为‘电动汽车时刻’。5年前,中国电动汽车年销量仅约100万辆,然而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其规模就达到了千万量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时刻?核心原因在于电动汽车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下降幅度为约50%,制造成本的下降催生了电动汽车的爆发时刻。”张永伟认为,机器人领域也将迎来类似的时刻,并且这一时刻的到来可能会比电动汽车更快。
庆为航空创始人、董事长郭庆也持类似观点。他指出,航空与汽车产业两者在感知、计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上具备一定复用性,汽车的供应链与迭代优势将助力低空飞行器快速降本增效。
“过去,一个航空级座椅报价6000元还难以按时交付。如今,引入汽车工艺来制造航空座舱座椅,成本已降至千元级别,并且更加舒适、美观。”沃飞长空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肖前志在上述行业论坛上告诉记者,希望电动航空与传统汽车产业未来能够实现“二八原则”,即电动航空能够复用汽车产业80%的核心供应链。
“然而,现实是目前连20%都难以达到。原因在于,民航领域始终面临严格的适航安全要求,这是传统汽车产业链目前还无法满足的。”肖前志呼吁,传统汽车供应链厂商可以考虑逐步向电动航空领域转型。“汽车雷达的价格已从20万元降至800元,汽车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汽车产业链企业可以多关注航空领域。接下来,我们需要共同攻克的核心挑战即满足适航要求,这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也是航空与汽车行业需携手前进的方向之一。”
已经有相关合作在陆续落地。“在低空飞行器领域,我们已与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致力于将我们在汽车产业链和智能制造体系方面的积累,赋能低空经济,实现降本增效。目前,我们正基于‘聚合智能产业’理念,与合作方共同探索如何使低空飞行器达到与地面出租车相当的运行效率,以更好地服务于未来城市出行需求。”一家整车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推动汽车产业链向机器人和低空经济延伸,可以构建起系统性的竞争能力。